你以为吃过九转大肠就算了解鲁菜了?
其实鲁菜的精髓远不止于此,这个被称为“八大菜系之首”的菜系,有着令人惊叹的历史底蕴和烹饪技艺。
作为一枚吃货,我始终认为鲁菜是中国菜系中最被低估的一个。
别看现在川菜、湘菜遍地开花,但要是论历史底蕴和烹饪技艺,鲁菜才是真正的“老大哥”。
鲁菜可是中国形成最早的菜系,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明末清初开始兴盛。
从明清时期开始,鲁菜就已经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了。
鲁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被称为厨师界的祖师爷。
鲁菜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华饮食最核心的审美观念。
鲁菜不仅好吃,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蕴。
鲁菜最早形成于济南、胶东、济宁(孔府菜)三大流派。
现代鲁菜则包括五大类:济南菜、胶东菜、孔府菜、鲁中菜和鲁西南菜。
济南菜以做高档次干品和动物下货为主;胶东菜以海鲜为主;济宁菜则以湖鲜为主;孔府菜主要含有宫廷菜的元素。
十大经典鲁菜:吃过5种以上算你厉害
1. 九转大肠
鲁菜“烧”技巅峰之作。这道菜需要经过焯、煮、炸、烧四道工序,加入砂仁、肉桂等十余种香料,成品**红润透亮,酸甜苦辣咸五味交融**。
为什么叫“九转”?因为烹饪工序繁复如道家“九转金丹”,清朝时由济南“九华楼”首创。
2. 糖醋鲤鱼
鲁菜“糖醋”技法代表。选用黄河鲤鱼,先炸至头尾翘起呈“跃龙门”状,再浇糖醋汁,外酥里嫩,酸甜开胃。
糖醋鲤鱼不仅味美,造型也极为独特。做好的糖醋鲤鱼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翘头扬尾,甜酸适口,微微颤动,吱吱作响,鱼不到味先到。
3. 葱烧海参
鲁菜“葱烧”技法标杆,高端宴席必备。以山东大葱与辽参为主料,海参软糯弹滑,葱香浓郁,酱汁醇厚。
这道菜选料讲究用胶东半岛产的刺参配章丘大葱,因而独具特色。
4. 油爆双脆
鲁菜“爆”技代表作,考验厨师火功。猪肚尖+鸡胗切片,旺火油爆十余秒,口感脆嫩,芡汁紧裹。这道菜的难点在于食材预处理需划刀深度一致,油温需精准至210℃左右。
5. 油焖大虾
鲁菜的油焖技法很特别,先炒香姜片葱段,再下大虾煎至变红,加料酒白糖焖煮收汁。
做好的大虾油亮诱人,虾肉紧实弹牙,连虾壳都能嚼出香味。
这菜不用过多调料,全靠火候拿捏,体现了鲁菜 “以味为本” 的精髓。
6. 糟熘鱼片
鲁菜“糟熘”技法典范,凸显酒香调味。鱼肉切片裹蛋清滑油,加香糟卤熘制,洁白鲜嫩,糟香回味。
7. 锅塌黄鱼
孔府菜代表,鲁菜“塌”技名作。黄鱼去骨留形,裹蛋液煎至金黄,加高汤煨制,鲜嫩多汁。需“先煎后塌”,汤汁收至“自来芡”状态。
8. 奶汤蒲菜
济南传统汤菜,鲁菜“奶汤”技法精华。用老母鸡、猪骨熬制奶白高汤,搭配大明湖蒲菜,清鲜脆嫩。这道菜是季节限定,因为蒲菜仅初夏上市,讲究“不时不食”。
9.爆炒腰花
鲁菜“爆炒”技法教科书级案例。猪腰改麦穗花刀,急火快炒,脆嫩无腥,酱香扑鼻。刀工要求极高,深度需达食材2/3,每厘米3-4刀。
10. 四喜丸子
鲁菜宴席压轴“大件”,象征团圆吉祥。猪肉馅摔打上劲,炸后红烧,硕大饱满,入口即化。四丸对应“福禄寿喜”,孔府宴中曾用驼蹄替代猪肉。
鲁菜讲究的是味儿,味儿是鲁菜的灵魂。
鲁菜大师崔伯成说过:“有味儿使其出,无味儿使其入。”让有味的菜自然放香,让无味儿的、味兒不好闻的菜入进香味,入进鲜味,去掉异味儿。
鲁菜最讲究汤。尤其讲究清汤和奶汤的制作,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过去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调料,做菜提鲜,全靠汤。
鲁菜善于以葱调味。
葱是必备的调料和辅料,不论是爆、炒、溜、烧,还是调制汤汁,都用葱爆锅。
有人说鲁菜式微了。
确实,2020年鲁菜消费额在全国所有特色菜系中占比约4.1%,在八大菜系中领先于徽菜、闽菜,但显著低于川湘菜、江浙菜。
但实际上,鲁菜已经以更自然的姿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火遍大江南北的黄焖鸡,就是鲁菜传统名吃。
还有醋熘土豆丝、红烧茄子、木须肉这些家常菜,底色都是鲁菜。
比起川菜的麻辣、粤菜的生猛,鲁菜更像位低调的老者,
把功夫藏在刀工火候里,把故事融进酸甜苦辣中。
现在虽然网红美食层出不穷,但偶尔尝尝这些经典鲁菜,你会发现八大菜系之首的名头,真不是浪得虚名。
下次宴席上见到四喜丸子,可别再把它当成普通的肉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