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餐馆,不能让“堂食”变味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事儿,对咱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尤其是去餐馆吃堂食,图的是什么?是那一口热乎气儿,是现炒现做的锅气,是师傅颠勺时溅起的烟火,更是围坐在桌前,和亲朋好友边吃边聊的那份热闹。可如今,预制菜大举进军餐馆,这堂食的味道,似乎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预制菜,说白了就是提前做好、经过加工处理,到餐馆后简单加热或加工就能上桌的菜品。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出餐速度、降低成本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一些快节奏的餐饮场景,比如快餐、简餐,或许能满足部分需求。但当它大规模涌入传统堂食餐馆,问题就来了。
堂食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新鲜现做”。走进一家餐馆,闻着厨房里传出的阵阵香气,看着厨师在炉灶前忙碌,食材在锅里翻滚跳跃,那种直观的体验,是预制菜无法给予的。
就拿最普通的炒青菜来说,现炒的青菜,出锅时还带着锅气,颜色翠绿,口感脆嫩;而预制菜加热后的青菜,往往色泽暗淡,口感绵软,少了那份鲜活的感觉。再比如红烧肉,现做的红烧肉,在砂锅里咕嘟咕嘟炖煮,肉质软糯入味,汤汁浓稠醇厚;预制菜版的红烧肉,加热后虽然样子差不多,但吃起来总感觉少了那份浓郁醇厚的味道,仿佛只是一份“复制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去餐馆吃堂食,花的钱不仅仅是为了那口吃的,更是为了享受整个用餐的过程和体验。大家期待的是,点完菜后,能亲眼看到厨师根据订单现做,能感受到食材从生到熟的新鲜转变,能品尝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可如果端上桌的菜,很多都是预制菜加热的,消费者花着堂食的钱,却吃着和外卖、速食差不多的味道,这心里难免会落差。花了大价钱,却没得到应有的用餐体验,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而且,堂食的“烟火气”和社交属性,也会因为预制菜的泛滥而大打折扣。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天,等着厨师一道道现做的菜端上桌,这个过程充满了期待和乐趣。可如果知道很多菜都是提前做好的,只是简单加热一下,那种期待感和互动性就会减弱,堂食原本热闹、温馨的氛围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排斥预制菜,它在餐饮行业的某些领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们坚决反对预制菜无节制地进入传统堂食餐馆,更不能让它成为堂食的主流。餐馆应该坚守初心,把重点放在提升现做菜品的品质和口感上,让消费者在堂食能真正享受到新鲜、美味、有特色的食物,感受到堂食独特的魅力。
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引导餐馆合理使用预制菜,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菜是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堂食回归本真,让“堂食”不变味,继续承载我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期待。毕竟,那热气腾腾、现做现吃的堂食,才是我们记忆中最温暖、最地道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