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捍卫的,是中国菜那口堂食才有的“味真价实”
今天咱们聊点接地气的——中国菜的堂食,到底香在哪儿?最近看罗永浩在直播间聊餐饮,那话糙理不糙:“外卖再方便,也吃不出老北京铜锅涮肉第一筷子下去,汤‘刺啦’溅起来的那股子鲜劲儿。”这话一下戳中我了,他捍卫的哪是什么具体菜品,分明是中国人刻在DNA里的“味真价实”。
咱先说说这“味”。中国菜讲究“锅气”,这俩字外卖可复制不了。您去川菜馆子点回锅肉,师傅颠勺时油星子乱蹦,五花肉在铁锅里滋啦作响,酱油和豆瓣酱的香气裹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这味道得靠明火急炒,得靠厨师手腕子的巧劲儿,更得靠您坐在桌前,看着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时那股子期待。外卖盒一扣,等送到家,菜凉了,油也蔫了,再高级的包装盒也兜不住那口“活气儿”。罗永浩说得实在:“有些菜,天生就得现做现吃,差三分钟口感都不一样。”
再说说这“真”。堂食的“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您去广州喝早茶,虾饺皮薄得透光,咬开能看见大颗完整的虾仁;去兰州吃牛肉面,师傅抻面的手法一清二楚,汤底飘着几片萝卜、几滴香油,清亮得能照见人影。这些细节,外卖可藏不住——您盯着手机屏幕看图片,哪知道后厨是不是拿预制菜糊弄?哪知道那碗“高汤”是不是冲的粉?罗永浩吐槽过某些网红餐厅:“菜单拍得跟米其林似的,实际吃一口全是科技与狠活。”堂食的好处就在于,您能亲眼看着食材下锅,能闻着烟火气判断新鲜度,这种“眼见为实”的踏实感,是外卖永远给不了的。
更别说这“价实”了。堂食的价格里,包含了服务、环境,更包含了一种“仪式感”。您花三五十块在巷子口的小馆子坐下来,老板亲自给您倒杯茶,邻桌大爷唠着家长里短,这顿饭吃得是烟火人情;您花同样的钱点外卖,可能连双像样的筷子都没有,吃完还得自己收拾包装盒。罗永浩说过:“真正的性价比,不是单看价格,是看这钱花得值不值当。”堂食的“值”,在于您为了一口热乎饭,为了一份真实的烟火气,愿意坐下来慢慢品——这钱,花得踏实。
我不是说外卖不好。加班晚了、下雨没带伞,外卖确实是刚需。但咱们得明白,中国菜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是标准化的外卖盒子,而是那口“活”的味道——是师傅颠勺时的烟火,是街坊邻居围桌的热闹,是您坐在店里,看着服务员端着热气腾腾的菜喊一声“您的菜来喽”的那份期待。
罗永浩捍卫的,其实就是这份“活气儿”。他或许没说那么多大道理,但当他蹲在直播间里,一边啃着现烤的肉夹馍一边说“这味儿,外卖真不行”时,我们都知道,他在守护的,是中国人最珍贵的饮食记忆——那口堂食才有的,真真正正的中国味。
下一篇:预制菜进餐馆,不能让“堂食”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