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饼是浙江省嘉兴市乌镇的一种地方传统名点,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01
起源故事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首民谣唱的就是乌镇的姑嫂饼,也是姑嫂饼的由来故事。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因为本钱不够,开不起作坊,只能自家现做糕点售卖。后来在刻苦钻研下,仿照酥糖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精心拌匀,放在木蒸里蒸煮,然后用模箱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后来这种酥饼因为用料讲究,味道上佳,备受顾客喜爱,生意也越来越好。受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那个,店主为了保证生意掌握在自家,就定下制作工艺只传儿子儿媳不传女儿的规矩。
虽说这样的规矩是为了保住小酥饼配料及制作方法不外传,因为女儿日后会出嫁,媳妇常留家,但是对于女儿来说,却觉得十分不公平。所以女儿心里生气,一日见到嫂子正在制作酥饼,便趁其不备,在粉料里撒了一把盐。没想到这种个小闹剧却意外地成就了小酥饼,这样制作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还有点椒盐味,比之前的酥饼更受欢迎。店主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为了家庭和睦,决定让女儿也加入到酥饼的制作中,并将加了椒盐的这种小酥饼改名为“姑嫂饼”。
02
口味特点
姑嫂饼呈扁圆形,厚薄均匀,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洁,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入口即酥溶。此后历经百余年发展姑嫂饼成为了乌镇远近扬名的特产之一。
03
制作工艺
姑嫂饼的制作选料地道、配比精准,看似简单,实则讲究,需经过选料、炒货、磨粉、调糊、成型等数道工序。首先是选料,芝麻、花生、小麦等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然后将原料进行清洗、晾晒、炒制。炒制时需要掌握好火候和炒制时间,以芝麻颗粒起爆,色泽不黄不焦为准。将炒制好并冷却后的材料,以祖传秘制配方混合,用石磨磨成细粉。
磨好的细粉存放一周(去火),再按照一定比例调制。随后再对调额配好的粉进行多次反复磨粉、筛面、混合,将颗粒研磨到工艺要求。将粉搓成圆球放入刻有简单花纹的铜模中,用手掌轻压至填满模具,再轻磕模具倒出饼坯,饼面便印上“福”“寿”等吉祥图案。传统做法中还会在边缘捏出细小花纹,寓意圆满。这样咸甜适中的姑嫂饼就制作完成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广州云吞面:竹升打出来的岭南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