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庄镇郭庄村的醋坊里,几百口醋缸整齐排列,缸沿边的日子平静而又充满生机。
暮色漫进作坊,醋缸里的米浆微微泛着泡,酸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陈伟红挨个查看醋缸,神情专注,他轻轻俯身,凑近缸口,仔细倾听那细微的“咝咝”声,观察着醋的发酵状态。这是酿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刻,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醋最终的品质。待确认无误后,他开始准备封缸,动作娴熟而沉稳,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陈伟红是郭庄米醋的第二代传人,他接过父亲陈坤浪手中的接力棒,将这份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从1991年,他就帮助父亲卖醋,陈伟红深知,做卖醋的生意,诚信和质量是立身之本。
制醋的每一步,陈伟红都像在雕琢一件珍宝。选料时,陕北满年小米要挑颗粒饱满、色泽黄亮的,大麦、豌豆得亲手筛去杂质;曲块制成后要埋进麦糠发酵二十三天,少一天都不行,“缺了这股筋骨,醋味就散了”陈伟红说。糖化阶段,他守在灶边,每隔半小时就用温度计测一次温度,再用糖度仪反复校准,“差一度,糖化就不到位,后续发酵全白费”;压包取汁时,千斤顶压下去,汁水流淌间,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可闻着那股淡淡的米香,他总说 “值了”。
如今的作坊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院,粗瓷缸从东头排到西头,可陈伟红的“较真” 半点没减。每批醋的发酵天数都记在账本上,少一天都不肯出缸。他还琢磨着创新,在坚守粮食醋老手艺的同时,推出封缸柿子醋、山楂醋,甚至计划研发蜂蜜醋,“老底子不能丢,新滋味也得有,这样手艺才能传得远”,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暮色漫进作坊时,陈伟红还在检查最后一口缸。缸沿上的日子,不慌不忙,越酿越有滋味。当蓝白招牌在路灯下愈发鲜明,陈伟红仍会坐在缸边,看米浆微微泛动,想父亲那句“人心不安,醋必不香”在醋香中回荡。这或许就是匠心的模样——不追风口,不赶潮流,只把一颗心沉进缸底,等时间慢慢发酵。
融媒记者丨冯丽颖
本期编辑丨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