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时候家里大人餐桌上的下酒菜,现在逛菜市场都得犹豫半天?前几天我去买猪尾巴,摊主大姐笑着说 “现在年轻人买这个,比买排骨还肉疼”,可不是嘛,以前几块钱能炖一大锅的猪尾巴,现在一根就得二三十,月薪过万都得算着吃,这到底是为啥?
先说酱牛肉吧,这可是我爸当年的 “心头好”。那时候逢年过节,我妈会从肉铺割一块牛腱子,回来用酱油、香料慢慢炖。记得有次我嘴馋,炖肉的时候总去掀锅盖,结果肉没炖透还跑了香味,被我妈好一顿说 —— 哎,你们可别学我,炖牛肉最忌讳中途频繁开盖,香味跑了不说,肉还容易柴。
选牛腱子有讲究,得挑那种带筋带膜的,菜市场的老师傅教我的,说这种肉炖出来才会 “筋道不塞牙”。焯水的时候别忘了放几片姜、倒点料酒,去腥味效果比啥都好。我试过用高压锅压,快是快,但总觉得少了点慢炖的香味,还是砂锅小火咕嘟1个半小时最地道,炖的时候放颗八角、一小块桂皮就行,别放太多香料,抢了牛肉本身的鲜味就不好了。
再说这酱牛肉的营养,老一辈总说 “吃牛肉长力气”,这话真不假。牛肉里的蛋白质多,我那爱健身的侄子就总让我给他做,说比吃蛋白粉实在。不过有个事儿得提醒你们,牛肉虽好,但消化慢,晚上别吃太多,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吃个两三片解解馋就行,免得半夜胃胀得难受。
接着说红烧猪尾巴,这菜在 90 年代可是 “穷人的胶原蛋白”。那时候我邻居阿姨总买,说 “吃尾巴补尾巴”,逗得我们小孩直乐。现在猪尾巴身价涨了,主要是因为能吃的部分少,处理起来还麻烦。我上次买了两根,光拔毛就用了20分钟,还得用镊子一根根挑,你们要是嫌麻烦,买的时候让摊主用火燎一下,能省不少事。
做红烧猪尾巴,焯水是关键,得冷水下锅,煮的时候扔两块拍碎的姜,煮出浮沫后捞出来,用温水冲干净 —— 千万别用冷水,一冷一热肉就紧了,炖不烂。炒糖色也得注意,冰糖敲碎了小火慢炒,等颜色变成深褐色、冒小泡就赶紧倒热水,不然就糊了,我有次炒糊了,整道菜都带着苦味,只能倒掉,心疼得很。
炖猪尾巴的时候,加一勺黄豆酱特别香,焖个40分钟左右,用筷子能轻松戳透就差不多了。这菜糯叽叽的,胶原蛋白满满,我闺蜜生完孩子后总让我给她做,说比敷面膜管用。不过提醒一句,猪尾巴脂肪多,高血脂的人别多吃,偶尔吃一次解解馋就行,吃的时候搭配点凉拌黄瓜,清爽又解腻。
最后说酸菜炒肥肠,这菜可是 “重口味爱好者” 的心头好。90 年代的时候,肥肠便宜,菜市场 10 块钱能买一大兜,现在好点的肥肠一斤得五六十,还得自己处理,难怪有人说 “吃肥肠像吃奢侈品”。处理肥肠是个技术活,我每次都用面粉和白醋反复搓洗,洗个三四遍,再用开水焯一下,放几片姜、撒点花椒,腥味才能去干净。
炒肥肠得用大火,先把肥肠煸出油脂,盛出来备用,再炒香蒜末和酸菜,最后把肥肠倒回去一起炒,加一勺生抽、少许白糖提鲜,翻炒个 2 分钟就能出锅。对了,酸菜最好用自己腌的,或者买那种坛装的老酸菜,比袋装的好吃太多,我上次买错了,用了泡酸菜,炒出来味道寡淡,一点都不香。
很多人觉得肥肠不健康,其实只要处理干净、少油炒,偶尔吃一次没问题。肥肠里有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我那肠胃不好的表哥,反而说吃了酸菜炒肥肠胃口好,不过他每次都只吃小半碗,不敢多吃。这里给你们提个醒,酸菜是腌制食品,不能天天吃,炒的时候多洗两遍,减少盐分摄入,对身体好。
这三道曾经的 “穷人下酒菜”,现在身价暴涨,有人说是因为现在人吃得越来越精了,也有人说是因为食材成本涨了。不管怎么说,它们承载的都是一代人的回忆。我现在偶尔还会做给我爸吃,他总说 “还是当年的味道,就是现在吃着心疼”,逗得我直笑。
你们有空也可以试试做其中一道,觉得有用的话,也转给家里人看看,让他们也尝尝这 “涨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