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分割面团、擀平,一个个饼坯做好后,师傅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往壁炉里贴上去,接着就是控制火候、刷盐水……不一会儿新鲜的光饼就出炉啦!
作为一个闽东人,今天带大家聊聊我们家乡的传统小吃——光饼和征东饼。
清代《闽杂记》记载:“光饼,戚南塘平倭寇时,制以备军行路食者”。光饼和征东饼是抗倭战场上的智慧发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时,遇连日阴雨,埋锅造饭困难。为解决军粮问题,戚继光下令制作一种简易面饼:用面粉加盐或糖,中间穿孔,以麻绳串起挂于将士胸前,随时充饥。这种饼后来被称为“光饼”(咸味)和“征东饼”(甜味),既是干粮,也是纪念戚继光的象征。
民间普遍认为光饼抑酸养胃、没有添加剂、还能磨牙,是儿童的零嘴。小时候我最爱的零嘴就是征东饼,现在我也常给自己的女儿买光饼和征东饼。
相较于福建其他地方的光饼而言,闽东的光饼普遍比较朴实,最多就是撒一些芝麻或者花生,主要突出光饼本身的“香、脆”,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除了新鲜出炉的光饼直接吃,光饼的其他吃法也繁多,肉末光饼蒸蛋、光饼燕丝肉丸子、光饼夹油饼、光饼夹油渣、光饼夹酒糟肉,每一种吃法都让人回味无穷……
郁达夫曾题诗:“遗饼纪东征,民怀切”,印证光饼的历史情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5月国民党第100军80师师长李良荣率部与侵华日军在大湖附近展开的战役,是日寇入侵我国东南部以来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此役之后日寇不敢进犯福建境内,极大地鼓舞了福建人民的抗日斗志。而这场战役中,时任华南女子学院附属中学首任党支部书记的古田罗峰村女共产党员魏雪馨临危受命,带领华南女中200余名师生日夜筹集20万块光饼支援闽侯大湖前线。魏雪馨和师生们还特意随光饼书写了一些激励纸条,这份承载着明代抗倭的“戚继光精神”的光饼与纸条给予了前线战士莫大的鼓舞。可见光饼在福建是有传承的。
美食是历史的载体,光饼从军粮变为民间小吃,承载了抗倭记忆与爱国情怀,跨越400年仍延续文化认同。
记者:李文君
编辑:程雨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