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从家长质疑的“花架子”,到全省大赛的奖台,她用了近十年。她把浮梁的茶山“搬”进校园,让茶香浸润童年。这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跋涉,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温情守护。看她如何将“不可能”如茶青般揉捻,最终沏出一盏教育的回甘之茶。
传承者的跋涉与坚持
文/胡丽娟
《人民日报》中曾经提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的指尖有着茶叶般的纹路,那是常年与茶相伴的印记。作为一名浮梁县的小学教师,我时常站在讲台上,望着窗外的茶园。恍惚之中,仿佛又见父辈弯腰劳碌的身影,在茶垄间缓缓移动。从前,茶是生计,每一缕茶香都浸润着祖辈的汗水;而今,茶是传承,每一片茶叶的脉络都跳动着浮梁山水的呼吸。教育如同制茶,唯有经历杀青与揉捻,才能收获醇厚与回甘。
01
茶山启蒙
教育,就是要播撒文化的种子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文化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唤醒记忆
2015年的初春,汪胡的茶山刚刚萌出新绿。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让众人意外的建议——在校园里开展茶文化和茶艺教学。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响起此起彼伏的议论。“茶艺,那是大人学的,小孩子学这些花架子有什么用?”“我们农家娃,关键是把文化课学好,将来考大学才是正路。”
质疑声如初春的寒风,阵阵扑面而来。我努力向家长们解释:“生长在茶乡的孩子,应该了解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茶艺不仅能培养专注力,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回应我的,依然是充满怀疑的眼神和无奈的摇头。
会后,一位父亲特意留下,诚恳地说道:“胡老师,我家孩子以后是要考浮梁一中的,这些‘课外’的东西,能不能少一点?”说完,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在夕阳下拖得很长。
那晚,我翻出在景德镇师范读书时的笔记。汪丽瑾老师的教诲回响在耳边:“教育,就是要播撒文化的种子。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唤醒记忆。”我又想起儿时随爷爷采茶的情景,老人常说:“茶叶要经得起揉捻,才能出好味道。”而今的我,是否也正经历着这样的“揉捻”?
图为作者向学生普及采茶知识
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我之前的建议带来了转机。如何打造一校一特色,如何让浮梁悠远的茶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弘扬和发展?正值采茶季节,因地制宜开展以普及采茶、制茶、茶艺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可以让茶文化的因子更深地渗入孩子们的血脉。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2
破土抽芽
两年前播下的茶文化种子
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
终于绽放出令人欣喜的花朵
2017年,浮梁三小的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两年前播下的茶文化种子,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终于绽放出令人欣喜的花朵。
每周三下午,四楼茶艺教室总会传来清脆的茶具碰撞声。我们的“小茶人”社团从最初的20个成员,已经发展到了40多人。记得第一次社团活动时,孩子们连盖碗都拿不稳,现在他们已经能够娴熟地表演完整的茶艺流程了。
最让我欣慰的是五年级的谭艺涵,这个曾经腼腆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成为社团的“茶艺小老师。”她总是第一个到茶艺教室,细心地帮新成员整理茶具。“老师,我发现用虎口托茶盏最稳当。”她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眼中闪烁着自信。
2018年,当得知要参加全市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时,孩子们既紧张又期待。排练期间,不少人手上磨出了茧子。六年级的蒋涵彬为了练好“凤凰三点头”,每天回家都要练习上百次,她叔叔笑着说家里的水费都涨了不少。比赛当天,当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悠扬的乐曲中展现浮梁茶文化的魅力时,评委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图为浮梁三小庆“六一“文艺汇演 作者提供
“一等奖,浮梁三小!”宣布结果时,孩子们激动地抱在一起,几个女孩甚至流下眼泪。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们的努力,更是对茶文化传承的最好肯定。
孩子们的热情也感染了老师。我组织起教师茶艺培训小组,利用午休时间教同事们基础的冲泡知识。章老师开玩笑说:“现在我泡茶都会不自觉计算水温和时间的函数关系了。”在全县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校教师茶艺队的表演也赢得了阵阵掌声。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3
寒夜焙火
曾经的质疑化为请教
不少同事主动帮我收集
浮梁茶文化相关的资料
2019年,学校课程调整,茶艺课暂时退出延时服务。我如同失去舞台的演员,但并未停下脚步。我报名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办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并利用寒假前往重庆参加了高级评茶员的学习。
2021年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茶叶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前,关于“教师不务正业”的议论悄然传来。最困难的不是面对流言,而是比赛当天忘带身份证的慌乱,以及炒青锅出现小故障的紧张。直到耳边响起一句熟悉的乡音:“你是浮梁的老师,坚持做完,你就赢了。”这句话让我定下心来。比赛结束后,曾经的质疑化为请教,不少同事主动帮我收集与浮梁茶文化相关的资料。
图为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茶叶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源于网络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4
回甘生津
教育者的坚持
是把“不可能”如茶青般摊晾、杀青、揉捻
最终让质疑者品到回甘
2022年,我有幸调至浮梁四小工作。这是一所以茶艺为特色品牌的学校,拥有茶园、茶艺教室、制茶室等完善的硬件设施。初到此处,我深感振奋,终于能在茶艺教育领域施展所长。
在暑期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全身心投入茶艺教室和制茶室的文化建设,精心设计茶文化主题墙,将与浮梁茶有关的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同时,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茶艺社团教学,带领学生学习茶礼、茶技,并筹备六一儿童节、汇报展和老师节的茶艺节目编排和训练,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图为作者带领学生学习茶礼、茶技
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茶艺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2024年省赛的颁奖台上,聚光灯烤得奖状发烫。但我眼前闪过的却是无数个挑灯夜读、往返瑶里和县城的夜晚,是走访潘师傅时时记满的笔记,是请教王老师时一句句殷切叮嘱,是为了练习杀青时而烫满水泡的指尖。最珍贵的不是奖牌,而是所有坚持和付出,在此刻得到理解与见证。回程车上,我翻看手机里大家发来的祝贺视频,此刻忽然明白,所有坎坷都是茶汤里的涩,终会化为回甘。
教育者的坚持,是把“不可能”如茶青般摊晾、杀青、揉捻,最终让质疑者品到回甘。那些曾让我落泪的困难,如今都成了滋润新芽的晨露。正如老茶树上最甜的嫩芽,往往生长在历经风雨的枝头。而文化传承的真谛,早在孩子们接过茶盏时那声“请喝茶”里,有了最清澈的答案。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来源:文明江西
栏目编辑:李婕
下一篇:中秋将至,玉屏月饼迎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