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浔阳古城,晨雾未散时,街巷里最先醒来的总是那一缕油香——萝卜饼在铁锅上滋滋作响的声音,像一首市井晨曲,唤醒了整座城的烟火气。这外酥里嫩、辣香扑鼻的金黄小饼,不仅是九江人“过早”的标配,更是一枚穿越时空的文化印章,烙刻着赣北古城的江湖记忆。
01
山水滋养的味觉密码
浔阳萝卜饼的魂,藏在庐山云雾浸润的萝卜田里。本地白萝卜水分饱满,刨丝后杀出清甜,与辣椒粉、胡椒粉、葱姜末碰撞,再裹进筋道面皮,在菜籽油的催化下蜕变成“嘎嘣脆”的尤物。
这看似简单的组合,实则是自然与人文的共谋:庐山脚下的沙壤土种出的萝卜脆嫩无渣,鄱阳湖畔的麦田磨出的面粉自带韧劲,就连煎饼的菜籽油,也需是未精炼的土榨款,方能激发出那股直冲脑门的“锅气焦香”。
老浔阳人深谙其道:“萝卜丝沥水要透而不干,面皮要醒到‘三分筋七分柔’,油温得稳在六成热——少一分则软,多一分则焦。”这精准的火候哲学,恰如九江人骨子里的性情:既有长江水的豪放,又含鄱阳湖的细腻。
02
一口美味里的乡愁符号
平实又智慧的九江人,将常见的萝卜切碎炒辣,裹面蒸熟充饥,萝卜饼就此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物资匮乏时期,萝卜饼是九江人巧手创造的美味。时移世易,蒸笼换作油锅,曾经的裹腹食物变成了街头的“馋嘴担当”,价格从五毛涨至两元,仍是再平民不过的良心美味。
这份独属于家乡的味道,亦成为游子心目中金色的“白月光”,不管走得多远,念念不忘的,是“四姐妹”萝卜饼的厚实酥糯,而“许婆婆”家则偏爱面薄香脆。一样的萝卜饼,不一样的特色,吃得出生活的百般花样。
每一个初到浔阳的游客,总是把尝萝卜饼列为九江游的必做之事,总要寻遍网络攻略,走遍大街小巷,去咬上那一口“最九江”的萝卜饼,只因这朴素的饼里,藏着最正宗、最地道、最好吃的九江美食坐标。
03
市井江湖的温情叙事
不论是大中路的街头巷尾,还是甘棠湖边的推车小贩,萝卜饼摊前永远上演着活色生香的市井剧:
煎饼的老板一边娴熟地翻滚着油锅,一边操着大嗓门爽朗地问:“要莫(什)斯(么)饼?”偶尔有性子急的插队“抢饼”与冤家斗嘴,老板便看似不耐烦地当起了和事佬;“唉哟,莫吵,莫吵!饼好了啦!”……
这方寸之间的烟火舞台,浓缩了浔阳人“辣而不烈”的处世之道——就像饼里的萝卜丝,辛辣被香油柔化,最终化作唇齿间的酣畅淋漓。
今年8月,浔阳区足球队甚至以“萝卜饼队”命名,出征贵州“村超”。他们不仅在球衣上绣着浔阳楼、琵琶亭等“浔阳八景”,还在赛场周边设置萝卜饼、油糍、封缸酒等特色美食展示区,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在观赛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地道的浔阳味道,感受浔阳的烟火气息。
当全国观众惊叹于这“能吃能踢”的文化符号时,九江人只是会心一笑:毕竟,这饼里煎着他们的江湖气,也烙着他们的文化魂。
有人说,九江的烟火气,不在浔阳楼的飞檐,不在烟水亭的波光,而在街头巷尾那一口香辣烫嘴的萝卜饼里。从清晨摊头的第一缕油烟,到游子行囊里的最后一口酥香,这金黄灿灿的煎饼如烟火凝结的符号,在每一个晨昏冷暖中,用最市井的方式,讲述着九江的山水之韵、风物之美、人情之厚。
来源:江西宣传
作者单位:浔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