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 头
闲话介休吃喝
馒头,中国最普通的主食之一,北方最常见的干粮,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用发酵的白面蒸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方形。别称“蒸馍”“馍馍”,或简称“馍”。
馒头作为传统食物,据说远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原名“蒸饼”。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用于“人头祭”,本是圆的,古称“蛮头”。后来包了肉馅,宋代称为“包子”,也曾被称为“蒸饼”“炊饼”或“饼”,据说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就是“馒头”。宋代的学子和生员读书时以馒头为干粮,那时的馒头大概相当于今天“面包”的地位。清代,北方人称有馅的为“包子”,无馅的为“馒头”;南方人不管有馅无馅,一律叫“馒头”。
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面粉经发酵后,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现在全国的大中学校都以馒头为学生食堂的主食,建筑工地的蓝领工人午餐大多是吃馒头,许多家庭最常吃的食物也仍然是馒头,尤其是晋南产麦区的城乡居民,几乎一日三餐不离“馍”,两天不见馍,简直抓耳挠腮,魂不守舍。
上世纪“文革”前的一年,介休县动员大批劳力修建龙凤河的“永久渠”。绵山林校的师生参加挖渠,粮食管饱吃,一天三餐馒头,每个馒头重半斤,那时副食很少,劳动强度大,男生普遍每天吃3斤多,最多的竟能吃3.9斤!
至今记得,学生的病号饭是油煎馒头片和汤面,那馒头片闻着香,吃着又脆又酥,当时觉得是世上最好的美餐。近年,餐馆里有了油炸小馒头,光洁漂亮,香甜可口,好美吃。
2020年,吕梁市临县脱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著名的“讨吃县”走上了致富大道,白面多的“海”了,家家户户天天吃“好面”,馒头太多了,烘烤的“干馍馍”向各地推销,介休的超市里摆出来,拿一块尝尝,非常好吃,别有风味!
如今的光景,馒头到处是,再也不用愁。有时,参加宴会,看到散席后餐桌上大堆的剩菜剩饭,尤其是白白的馒头,深感痛心。现在人们肚里都油水多了,饭量小了,馒头也不必再做2两面的,学南方食堂,多做些1两的,好不好?
作者简介
李晨光(林一夫),1941年生,山西省临县玉坪乡人。林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先后在太岳山林区和关帝山林区从事林业科技和文秘工作,高级工程师。曾编著《山西国营林场概览》,执笔《太岳林区四十年》《关帝局史》《山西省水资源和林草绿化涵养水源研究》及《关帝山森林的间接效益》等,退休后被聘任为《山西林业志》执行副主编和《山西大林区》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