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深圳陪奶奶逛商场,偶然看到一家西贝莜面村,想起最近这个品牌在美食圈颇受热议,我之前并没有吃过这个餐馆,于是便拉着奶奶进去尝鲜。
那天店内的顾客并不多,不需要排队,刚好适合我这个不喜欢排队的人,这里环境更安静,与商场里其他餐厅排长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落座后,我兴致勃勃地点了招牌菜:香气四溢的羊肉串、浓香扑鼻的蒙古牛大骨、地道的莜面,还特意为奶奶点了一份面筋。奶奶年轻时最爱吃面食,我想这道菜应该合她口味。
当服务员递上点菜单时,奶奶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突然,她指着菜单上的价格,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这,这连块肉都没有,就是一些黄瓜丝香菜,就要39?这不就是坑有钱人吗?”
奶奶压低声音,语重心长地说:“儿孙啊,你可不能天天来这样的地方吃饭啊。咱们还是去吃街边的小炒餐馆,价格实惠,还是大厨炒的,味道又好,没必要来这里白花钱啊。”
奶奶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陷入沉思。是啊,我们外出用餐,追求的不正是厨师现场烹制的那份锅气和匠心吗?如果只是加热预制菜,何不在超市买半成品回家自己加工,既省钱又省时?
环顾四周,西贝的开放式厨房里,厨师们确实在忙碌着。但细看之下,他们更多是在进行组装和加热的工作,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炒菜”。
这让我想起近年来餐饮行业工业化、标准化的趋势,许多连锁餐厅都在采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门店简单加热的模式。
不可否认,标准化确保了口味的一致性,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快速扩张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厨师根据客人口味调整咸淡的个性化服务,失去了食材在锅中翻滚时迸发的香气,失去了中华饮食文化中“因人而异”的烹饪智慧。
奶奶今年八十有二,她记忆中的美食,是街边小馆里大师傅颠勺时的火光四溅,是食材下锅时"刺啦"一声的烟火气,是每一家餐馆独一无二的味道印记。
而这些,在追求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餐饮连锁中,正逐渐消失。
那顿饭,我们花了近三百元,奶奶吃得小心翼翼,每口都细细品味,仿佛想从中找出价签背后的理由。
最后她放下筷子,轻叹一声:“这面筋的味道是不错,但是一块肉都没有,卖39元,实在是只有你们年轻人才会去吃,总感觉这家店少了点什么?”
我知道奶奶说的是什么。少的不仅是锅气,更是一份用心。
街边小炒店的老板认得熟客,记得他们的口味偏好;而连锁餐厅的员工按标准流程操作,很难提供个性化服务。
当我们为高价菜品买单时,我们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体验。如果体验变得千篇一律,那么这份花费是否值得?
奶奶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当下餐饮消费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在高价与实惠之间,我们该如何权衡?
这不禁让我思考餐饮业的本质,厨师的手艺、食材的品质、用餐的体验,这些才应该是餐饮行业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压缩成本,预制工艺。
离店时,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下次奶奶给你做面筋吃,保准比这儿的好吃,还实惠。”我笑着点头,心里暖暖的。
奶奶可能不懂商业模式和供应链,也不懂什么是预制工艺,但她懂得食物的本质:饱含心意的手作美食,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
上一篇:原创 包子的三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