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早茶:一盅两件的岭南生活艺术
创始人
2025-10-05 18:43:29
0

引言

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

广式早茶作为岭南生活艺术的经典载体,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两千余年的文化积淀,最终从市井饮食行为升华为承载地域精神的文化符号。这一演变过程深刻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融合、地理特质与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秦汉奠基:饮食文化的融合起点

早茶文化的雏形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中原与岭南的饮食交融。汉初南越王赵佗归附中央政权后,中原烹饪技艺与岭南本土食材开始深度结合,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煎炉、铜烤炉等炊具,以及海产、野味、蔬果等多样化食材遗存,印证了当时“海陆杂陈”的饮食特征,为后世早茶“选材广博”的特质奠定了基础1。岭南地区独特的湿热气候,促使饮食向清淡化发展,这一地理因素深刻影响了早茶“清鲜为本”的风味取向,如清蒸点心、生滚粥品等均体现了对气候适应性的饮食智慧2。

唐宋雏形:“南烹”之名的饮食自觉

唐宋时期,随着岭南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粤菜作为独立菜系初具雏形,典籍中“南烹”之名与扬州名食齐名,标志着地域饮食文化的自觉。这一时期,海鲜入馔和岭南佳果入菜成为特色,为早茶点心的食材多样性提供了历史积淀1。唐代“海陆杂陈”的饮食记载,进一步显示岭南饮食已开始吸纳外来元素,这种包容特质为明清时期早茶的形成埋下伏笔3。

明清勃兴:从“二厘馆”到茶楼文化的崛起

明清时期,广州作为“一口通商”的核心口岸,十三行聚集了世界各地商贾,饮食文化交流加速。清代咸丰年间,面向市井大众的“二厘馆”应运而生,以低廉价格提供茶与点心,成为早茶的市井起点4。随着商贸需求增长,第一间现代化茶楼“三元楼”在十三行诞生,标志着早茶从市井食肆向高端社交场所的转型,“食在广州”的美誉自此逐渐形成5。这一时期,早茶点心开始融合南北风味与海外元素,如蚝油、沙茶酱带有南洋风情,烤乳猪则源自中原祭祀文化,体现了“北菜南用、中菜西做”的创新特质6。

民国鼎盛:社交功能与文化符号的固化

民国时期,早茶的社交属性进一步强化,成为岭南人“得闲饮茶”生活哲学的物质载体。广州太平馆等茶楼将西餐技法本土化,如用酱油代替西式酱汁煎牛扒,形成独特的融合美食7。茶楼不仅是饮食场所,更成为信息交流与情感联结的空间,正如旧时“妙奇香”茶楼对联所云:“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生动诠释了早茶在缓解生活压力、平衡忙碌与闲适之间的文化意义4。“一盅两件”(茶一盅、点心两件)的传统在此时期正式定型,成为广府饮食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经典符号8。

文化内核的双重维度

广式早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将地理适应性与人文智慧融为一体:岭南湿热气候塑造了“清鲜淡爽”的饮食取向,通商口岸的开放特质则赋予其“兼容并蓄”的创新能力。从南越王墓的青铜炊具到当代茶楼的虾饺烧卖,“得闲饮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岭南人以从容态度应对生活的哲学表达,承载着千年烟火气与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作为广府饮食文化的核心代表,早茶的演变史是岭南地区“融合—创新—固化”文化发展模式的缩影。其“一盅两件”的物质形态与“忙里偷闲”的精神内核,共同构成了岭南生活艺术的鲜活注脚,也为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典型样本。

地理环境对早茶的影响

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塑造早茶“鲜、清、嫩”风味特质的核心自然基底。这片襟山带海的岭南土地,北倚五岭山脉形成天然地理屏障,南濒南海造就漫长海岸线,中部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河网密布,加之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高温多雨条件,共同构建了早茶食材的“基因库”与风味的“塑造场”。

冲积平原与稻米文化构成了早茶点心的物质基础。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的肥沃土地,盛产优质籼米,为肠粉、萝卜糕等米制点心提供了核心原料。明清时期基塘农业的成熟,更使“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慈姑)等水生植物成为茶点的重要配料,其清甜脆嫩的特质与米粉的软糯形成鲜明味觉层次,体现了“就地取材”的饮食智慧79。这种以稻米为核心的食材体系,与北方麦类点心形成显著差异,成为广式早茶“嫩”的口感来源之一。

海陆交汇的食材多样性直接决定了早茶“鲜”的灵魂。广东长达4114公里的海岸线与密布的河网,孕育了丰富的海洋与淡水产品,其中新塘河虾以肉质紧实、鲜味浓郁成为虾饺的理想原料。古越族“食尚自然”的饮食传统在此延续,粤人对“鲜活生猛”的追求促使早茶点心形成“即做即食”的制作规范——虾饺需选用当日捕捞的鲜虾,去壳后迅速搅打成胶,搭配澄粉制皮,蒸制时间精确控制在3分钟内,以确保饺皮透亮、虾肉弹嫩1011。这种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要求,正是地理环境赋予的味觉基因。

气候条件则深刻影响着早茶的“清”与饮食节奏。岭南夏季漫长湿热,古人通过选择清淡食材与烹饪方式达到解暑开胃目的,如清蒸、白灼等技法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味。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为茶叶种植提供了优越条件:粤东海拔1225米的西岩山,因“高山云雾”的小气候,土壤松软肥沃,所产西岩茶香气清高、滋味甘醇,成为早茶“一盅”的优质选择1213。而湿热环境催生的慢节奏社交需求,更使“饮早茶”从单纯的饮食行为升华为生活艺术,人们在茶楼中品茶尝点、谈商议事,形成独特的“叹茶”文化。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东的地理开放性进一步丰富了早茶的风味层次。长期的贸易往来不仅引入香料、蔗糖等外来食材,更促进了烹饪技艺的融合创新。如广式蛋挞便是中西点心技法结合的典范,而东南亚热带水果的引入,则为叉烧酥、莲蓉包等点心提供了多样调味可能614。这种包容特质,使得早茶在坚守“鲜、清、嫩”本土风味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创新活力。

地理环境塑造的早茶风味三角

  • :南海与珠江水系提供的生猛海鲜(如新塘河虾)、基塘农业的时令蔬果,奠定“鲜活为本”的味觉基础。
  • :湿热气候催生的清淡烹饪法(清蒸、白灼)与高香茶叶(西岩茶),形成“清而不淡”的风味平衡。
  • :三角洲优质稻米制作的肠粉、虾饺皮,配合精确火候控制,达成“嫩而不生”的口感标准。

从南越国时期汉墓出土的20余种动物残骸,到明清“泮塘五秀”的规模化种植,地理环境对早茶的塑造贯穿历史长河。正如清代屈大均所言“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这片土地以山海馈赠的丰饶物产,与先民“食尚自然”的生存智慧,共同将早茶从果腹之需雕琢为“一盅两件”的岭南生活艺术15。

主体内容

经典茶点系列一

虾饺皇

作为广式早茶“四大天王”之一,虾饺皇以“水晶皮薄如蝉翼,包裹着弹牙鲜虾仁”的特质,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食鲜”哲学的经典载体15。其制作工艺蕴含精密的“黄金比例”,从面皮到馅料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广府点心“清、鲜、嫩、滑、爽、香”的精髓16。

面皮工艺:0.2毫米的透明艺术虾饺皇的外皮由澄粉与淀粉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追求“薄而透明且富有弹性”的质感11。关键工艺在于烫粉水温的精准控制——85℃的热水能使淀粉分子充分糊化,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既保证面皮的透明度,又赋予其蒸煮后的韧性。擀制环节需达到0.2mm的超薄厚度,薄如蝉翼的面皮可清晰透出内馅的粉嫩色泽,这一过程对师傅的手法稳定性要求极高。而传统竹篾蒸笼的透气性则是另一重保障,其天然孔洞能均匀分布蒸汽,避免水汽在面皮表面凝结,确保蒸制后外皮依然保持晶莹剔透的状态17。

工艺核心三要素

  • 温度:85℃热水烫粉,平衡淀粉糊化与弹性
  • 厚度:0.2mm面皮,实现“薄如蝉翼”的透明度
  • 器具:竹篾蒸笼透气蒸制,避免水汽滞留

馅料哲学:三颗虾仁的鲜味密码虾饺皇的馅料以“足量新鲜虾仁”为绝对主角,每只标准虾饺皇需包裹三颗完整大虾仁,搭配少量猪肉、笋丁等辅料提鲜,形成“咬开可见饱满虾仁”的视觉与味觉冲击1118。虾仁的选择遵循岭南“食鲜”传统,需当日现剥,通过冰水浸泡保持Q弹口感,与软糯的澄面皮形成“外柔内脆”的鲜明对比15。这种对原料本味的极致追求,正是广府菜“以鲜为魂”的生动体现。

传统与创新的味觉对话传统虾饺工艺在形制上曾有突破性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泮溪酒家“点心状元”罗坤师傅首创“绿茵白兔饺”,将虾饺捏制成栩栩如生的白兔形态,以火腿粒作眼、芫荽垫底,使茶点突破“果腹”功能,成为可登筵席的艺术品5。而现代创新则聚焦风味融合,如宋·SONG Cafe推出的黑松露虾饺,在传统馅料中加入黑松露酱,以菌香提升鲜味层次,为经典注入西式元素19。

无论是传统竹笼中晶莹剔透的经典款,还是造型灵动的白兔饺,抑或融合现代风味的创新版本,虾饺皇始终以“面皮透亮、虾仁弹牙、鲜味纯粹”的核心特质,承载着岭南人对生活美学与饮食智慧的双重追求。

叉烧包

作为广式早茶“四大天王”之一,叉烧包以“松软外皮与咸甜内馅的黄金平衡”成为包点艺术的典范。其视觉呈现极具辨识度:外皮如棉絮般蓬松雪白,老面发酵工艺使其在蒸制后自然开裂,形成标志性的“三瓣花”形态;内馅则呈现诱人的琥珀色糖胶状,叉烧肉块肥瘦交织,汁水丰盈,与外皮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820。这种“外松内润”的质感,源于对工艺细节的极致把控。

外皮的蓬松密码在于传统发酵工艺的精准控制。最佳发酵温度需稳定在 28℃,通过“三次发酵”实现面团的立体膨胀:初次发酵使酵母充分活化,二次发酵让面筋形成网络结构,三次发酵则确保包身蒸制后能自然开裂而不散架20。相较于现代茶楼使用泡打粉的“爽皮”工艺,传统老面发酵的外皮更具麦香,且开裂形态自然无规律,宛如天成20。其“雀笼形”褶边不仅是工艺美学的体现,更承载着“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褶纹细密均匀者为上品,象征生活顺遂、事业腾达8。

内馅的风味平衡则依赖叉烧的黄金配比与制作工艺。作为馅料灵魂的叉烧,需精选肥瘦比例为 3:7 的梅花肉(猪肩胛肉)——肥部提供油脂香气,瘦部保证肉质纤维感,烤制后实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2122。腌制环节需以叉烧酱(红棕浓稠,咸甜带豉香)为基底,搭配生抽提鲜、老抽上色、蜂蜜增甜,辅以五香粉唤醒味蕾,冷藏腌制至少4小时(过夜最佳)以让风味渗透2122。烤制时先以180-190℃定型,再刷蜂蜜水后用200-210℃逼出焦香,最终形成“外焦里嫩、红亮诱人”的琥珀色泽,肉汁凝结为糖胶状,与蓬松外皮形成“软-润-甜-咸”的四重味觉层次2123。

工艺核心:传统叉烧包的风味平衡源于双重把控——28℃三次发酵确保外皮蓬松不塌,3:7肥瘦比与蜂蜜-酱油的“甜咸交响”赋予内馅灵魂,而“雀笼形”褶边的自然开裂,则是老面发酵工艺与吉祥文化的完美融合。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叉烧包不仅是一款茶点,更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精工细作”的象征。正如泮溪酒家传承的古法技艺所示,优质叉烧包需“包身自然起三瓣,内馅肥瘦均匀流油”,每一口都是对“松软与咸甜”平衡艺术的诠释820。

(配图说明:蜜汁叉烧包——老面发酵外皮自然开裂,内馅肥瘦黄金比3:7)

干蒸烧卖

干蒸烧卖(英文名称“shumai”)是广式早茶的标志性咸点,与虾饺、肠粉、叉烧包并称为“早茶四件套”或“经典四大天王茶点”,以竹蒸笼盛装的形式成为早茶桌上不可或缺的经典选择。作为广式 dumplings 类点心的代表,它将动物性食物、蔬菜与主食米面巧妙结合,体现了广东饮食文化中对膳食平衡的追求82425。

其外观以“皮薄如纸”为显著特征,通透的面皮隐约可见内里饱满的馅料,通常捏成石榴状的造型——顶部微微敞口,边缘自然褶皱,既便于蒸制时均匀受热,又形成了极具观赏性的形态。口感上则以“肉汁在口腔爆破”为核心体验:当牙齿咬开薄皮的瞬间,紧锁的肉汁即刻涌出,伴随着馅料的弹牙质感,形成层次丰富的味觉冲击1516。

核心工艺:摔打上劲

广式干蒸烧卖的馅料需经过严格的“摔打上劲”处理:将三种肉按比例混合后,进行300次顺时针搅拌。这一过程能使肉馅蛋白质形成致密网络,锁住肉汁并赋予弹牙口感。搅拌时需保持匀速用力,确保每一次转动都让肉质纤维充分结合,最终达到“鲜而不柴、嫩而不烂”的效果。

馅料的食材搭配体现了广东人对风味平衡的讲究。传统广式干蒸烧卖以猪肉为主料,搭配少量海鲜或蔬菜提鲜,整体更注重猪肉的本味鲜香;而港式烧卖则可能增加海鲜占比或添加更多复合调味,形成“广式重肉香,港式偏鲜爽”的风味差异。以经典的蟹子干蒸烧卖为例,其猪肉鲜虾馅捏成石榴状后,顶部点缀的蟹子不仅增添视觉亮色,更在入口时率先释放“爆破脆感”,与内部肉汁的醇厚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早茶中兼具观赏性与味觉记忆点的代表之作1516。

经典茶点系列二

肠粉

肠粉作为广式早茶的标志性点心,位列“经典四大天王”之一,其独特魅力在于融合北方面点的精细与南方米食的温润,以“米香与油脂的共舞”诠释着岭南饮食文化的精妙平衡。作为广东街头巷尾与早茶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肠粉又称“拉

MP.YC54.CnHTTP|MP.N5BA.CnHTTP|MP.KTZ1.CnHTTP|MP.KTZ3.CnHTTP|MP.KTZ6.CnHTTP|MP.KTZ7.CnHTTP|MP.KTZ8.CnHTTP|MP.KTZ9.CnHTTP|MP.O44.iNfOHTTP|MP.R77.iNfOHTTP|

肠”,以大米磨成的米浆为原料,蒸成薄皮后搭配牛肉、猪肉、鲜虾、叉烧等馅料卷成肠状,蒸熟后淋上酱油、蚝油、糖调制的特制酱汁食用,口感爽滑细腻,营养丰富811。

粉皮是肠粉的灵魂所在,其透光可见指纹的极致透明度和入口即化的柔嫩质感,源自对制作工艺的严苛把控。选用优质大米经30 转/分钟的石磨细细研磨成浆,低速旋转不仅保留了米香的完整性,更确保浆体细腻无颗粒;随后以90℃ 蒸汽精准蒸制,短时间内让米浆凝固成薄皮,既避免过度加热导致的僵硬,又赋予粉皮恰到好处的柔韧8。

肠粉的工艺传承可追溯至清代“** 布幔蒸粉 **”技艺,“布拉肠”名称便由此而来——将米浆均匀铺在棉布上蒸制,借助棉布的透气性形成薄而柔韧的粉皮。这种传统技法经区又生等传承人推动,已成为广州特色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制作工艺与国家级非遗“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一脉相承,彰显着岭南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2627。

根据馅料的丰富变化,肠粉衍生出诸多经典品类:牛肉肠的醇厚、猪肉肠的鲜甜、猪肝肠的嫩滑,而鲜虾布拉肠则以整只鲜虾与脆油条为馅,米香、海鲜鲜与油脂香层层交融,堪称味觉典范。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的银记肠粉等老字号店铺,至今仍能品尝到这份承载着老广记忆的地道风味,让“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在唇齿间延续2829。

豉汁蒸凤爪

豉汁蒸凤爪作为广式早茶的经典特色点心,以软糯脱骨、酱香浓郁的鲜明特点,成为“早茶四件套”中鲍汁凤爪的常见调味版本,亦是泮溪酒家等老字号的必点茶点之一。其核心魅力在于对“软糯与酱香平衡”的精准把控——外皮因特殊工艺形成标志性的“虎皮褶皱”,内里肉质则达到“一抿即脱骨”的酥软状态,酱汁的醇厚咸香与凤爪的鲜美深度融合,构成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

工艺解析:这一独特口感源于“先炸后蒸”的精妙转化。通过三次油炸激发凤爪中的胶原蛋白,高温使蛋白质结构变性断裂;再以陈皮、豆豉蒸制2小时,让肉质在持续热力中充分吸收酱汁,最终实现“外皮微皱弹牙,内里酥软脱骨”的质感反差。

从文化维度看,豉汁蒸凤爪承载着岭南“以形补形”的饮食智慧。凤爪因“爪”谐音“抓”,被赋予“抓财”的吉祥寓意,成为节庆与日常早茶中兼具美味与文化象征的点心。作为蒸炸炖煮全席茶点的代表,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体现了广府饮食文化中对食材转化的极致追求与生活美学的表达。

蛋挞

蛋挞作为广式早茶体系中的经典甜点,其形成与发展深刻体现了“西菜中做”的饮食创新理念。这一点心由西点中的黄油起酥、奶油包等品类改良而来,通过本土化调整成为广式餐点的代表性符号之一19。在广式早茶的甜品序列中,蛋挞以表面焦糖焦痕与香甜口感形成独特标识,是食客茶歇时的常见选择25。

广式蛋挞主要分为“牛油蛋挞”与“酥皮蛋挞”两大类型。两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酥皮工艺:牛油蛋挞采用单层牛油面皮,口感偏扎实绵密;酥皮蛋挞则通过黄油起酥技术形成层层分明的起酥结构,入口即碎并伴随明显的掉渣质感。内馅方面,广式蛋挞通过精准控制糖油比例实现“甜而不腻”的味觉平衡,蛋液馅料呈现细腻顺滑的半凝固状态,与酥脆外皮形成鲜明的口感对比19。

关键工艺参数:酥皮蛋挞的品质依赖烤箱上下火温度差的精准调控。传统工艺中采用200℃上火与180℃下火的设置,上火高温可快速使挞皮表面定型并激发黄油香气,下火稍低则避免内馅过度凝固,确保蛋液保持嫩滑口感,同时促进酥皮层间空气膨胀形成疏松结构19。

从演变脉络看,广式蛋挞的成熟是葡式蛋挞本土化改良的结果。相较于葡式蛋挞较高的糖油含量,广式版本通过减少30%左右的糖分添加,使其甜度更适配早茶场景中“一盅两件”的清淡饮食需求,这种调整让蛋挞从西式甜点成功转化为符合岭南饮食习惯的茶点19。最终呈现的酥皮蛋挞——黄油起酥皮包裹蛋液,表面焦糖斑如星空点缀——既是技术与口味的平衡,也是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味觉见证。

经典茶点系列三

萝卜糕

萝卜糕作为广式早茶中的经典传统糕点,与伦教糕、松糕等并列,同属以米、面为主料蒸制而成的糕品大类,亦是蒸炸炖煮全席茶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为“turnip cake”。作为广式糕类点心的代表之一,萝卜糕以米粉为主要原料,搭配白萝卜等调味蔬果蒸制而成,核心风味围绕“田园风味与节庆寓意”展开。

在口感呈现上,萝卜糕的糕体呈现“金黄油润”之态,内嵌的白萝卜丝则保持“清甜脆爽”的特质,若加入腊味等辅料,其香气更能渗透至每一粒米粉中,形成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制作工艺上,萝卜糕的品质高度依赖火候控制:蒸制阶段需历经40分钟的慢蒸,确保米粉糊充分凝固且内部熟透;煎制环节则需以中小火慢煎,直至糕体双面呈现均匀的金黄色,形成外酥内软的口感反差。

制作关键:蒸制需严格控制40分钟时长以保证糕体熟透,煎制时采用中小火双面煎至金黄,平衡软糯内馅与香脆表皮的口感层次。

民俗文化层面,萝卜糕承载着深厚的节庆寓意,尤其在岭南地区,“过年吃萝卜糕”的传统象征“步步高”,其“糕”字谐音“高”,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美好期许。腊味萝卜糕作为经典变体,通过白萝卜丝与粘米粉的融合,以及腊味香气的渗透,成为兼具田园风味与节庆祝福的代表性茶点。

马蹄糕

作为广式早茶中经典的糕类点心,马蹄糕以米粉与马蹄为主要原料蒸制而成,其历史与工艺深度融入岭南饮食文化脉络。其中,广州市泮溪酒家的马蹄糕最负盛名,因泮塘地区盛产马蹄(荸荠的粤语别称),所产马蹄粉具有粉质细腻、结晶体大、味道香甜的特性,为马蹄糕的品质奠定了原料基础23。作为“泮塘五秀”之一,马蹄糕不仅是地域食材的味觉载体,更成为岭南饮食地理标志的鲜活注脚20。

在视觉与口感呈现上,传统马蹄糕具有鲜明辨识度:糕体呈半透明琥珀色或茶黄色,质地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兼具软、滑、爽、韧的复合口感,入口清香不粘牙,马蹄粒的爽脆多汁与糕体的弹软形成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2023。这种独特质感的形成,与制作工艺中的精准控制密不可分。

关键工艺参数

  • 粉浆浓度:需达到波美计25°,此浓度决定糕体的弹性与韧性平衡,过稀则易散,过稠则僵硬28。
  • 制作温度:蒸制过程需保持90℃左右,配合炒糖、开粉浆时的持续搅拌,确保粉浆均匀糊化,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20。

经典的泮塘马蹄糕采用七层蒸制工艺,每层薄如蝉翼,叠加后宛如琥珀雕琢,切面可见分布均匀的马蹄粒,印证着“七层蒸制如琥珀,马蹄粒每口都清脆”的传统赞誉。如今,马蹄糕不仅是早茶桌上的常客,更因其便于携带的特性,成为游客喜爱的手信之选,让岭南饮食文化通过这道点心得以延伸与传播18。

糯米鸡

糯米鸡(英文名“lo mai gai”或“Loh mai kai”)是广式早茶中极具代表性的主食类茶点,隶属于广府菜体系。其以糯米为基底,包裹鸡肉、蘑菇、香肠等丰富馅料,经蒸制而成,在早茶餐桌上兼具饱腹功能与风味享受,是经典茶点中的“硬核”选择。

这道点心的风味精髓在于荷叶香与油脂香的深度融合。新鲜荷叶包裹的不仅是食材,更是自然的清香——蒸制过程中,荷叶的植物芬芳缓慢渗透,中和了糯米与肉类的厚重感;而糯米则吸饱了鸡肉渗出的油脂与馅料的酱汁,呈现出油亮软糯的质感。咬开时,先是荷叶的清新扑鼻,接着是糯米的绵密黏牙,最终以鸡肉的鲜嫩多汁与配料的咸香收尾,三重层次在口腔中次第展开。

工艺密码:先炒后包的入味法则

传统制作恪守“先炒香馅料再包制”的关键步骤:鸡肉切块后与香菇、香肠等一同煸炒,待油脂析出、香气充分释放后,再与泡发的糯米混合。这种预处理让馅料的风味物质提前激活,蒸制时通过热力进一步渗透糯米,避免了生料直接包裹导致的“外香内淡”问题,是确保每一粒米都入味的核心智慧。

在文化叙事中,糯米鸡还承载着民俗记忆的演变。民间流传“端午吃糯米鸡纪念屈原”的说法,虽其起源与粽子同源异流,但荷叶包裹的形态与蒸制的烹饪方式,使其成为节庆饮食的另一载体。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历史文献记载的“脆皮糯米鸡”曾一度被认为是“消失的名菜”,直至2022年初通过文物考证重现于宴席,从文字记载回归餐桌,生动演绎了广府点心“香鲜粤韵”的传承韧性。

(配图说明:荷香糯米鸡——荷叶包裹糯米、鸡肉与咸蛋黄,蒸制后清香四溢)

经典茶点系列四

艇仔粥

云吞面

云吞面作为广式早茶中的经典面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岭南饮食文化“以小见大”的生动载体。这道被誉为“广州必吃三件套”之一的传统小吃,其形成与发展暗含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粤菜分类中对应的英文名称“wonton noodles”,亦折射出其文化交融的特质31924。

细面与云吞的搭配哲学堪称广府饮食“互补共生”理念的典范。面条需“细如银丝却有嚼劲”,以全蛋面团经竹竿压制而成的竹升面为最佳,其爽脆弹牙的口感中带着独特的碱香;云吞则讲究“皮薄如纸,馅嫩饱满”,鲜虾与猪肉的黄金配比包裹于薄皮之中,煮熟后形似游动的金鱼,与细面形成“刚柔并济”的口感层次。二者共同浸润于由大地鱼、猪骨慢熬的清澈汤底中,再点缀翠绿韭黄与提鲜虾子,成就“面爽、馅嫩、汤鲜”的三重境界1523。

竹升面与北方拉面的工艺差异

工艺维度竹升面(广府)北方拉面制面核心竹竿压制(利用人体重量反复碾压面团)手工抻拉(通过“摔、拉、抻”形成面筋)面团成分高比例鸡蛋液,无水分添加水与面粉,部分加碱或盐口感追求爽脆弹牙,碱香突出柔韧绵长,麦香浓郁文化指向精细化工具辅助(竹升)技艺性手工传承(师徒制抻面)

这种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正是广府人“食不厌精”面条文化的集中体现。从选料到制作,云吞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锱铢必较”的匠心:面粉需选用高筋品种,鸡蛋需新鲜土鸡蛋,压制面团的竹竿需“老竹为上”以增香气,就连汤底熬制的火候与时间都有严苛标准2330。正如上下九步行街的老字号与大同路吴财记面家等传承者所坚守的,一碗地道云吞面不仅是食物,更是广府人对生活美学的日常诠释——于方寸碗盏间,藏着岭南文化“务实中见精致”的精神密码2830。

牛百叶

在广式早茶的荤食点心中,牛百叶以其“脆嫩与辛辣的碰撞”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存在。新鲜的牛百叶经处理后叶片舒展,宛如微型玉裙在沸水中轻盈绽放,入口时“咔哧作响”的鲜活口感,是对牙齿与味蕾的双重挑逗。这种独特的质感不仅源于食材本身的优质,更依赖于精细的预处理工艺——传统上为去除腥气,牛百叶需经双氧水浸泡,而现代工艺则改为清水反复漂洗,在保留原始风味的同时兼顾食品安全,让每一片叶瓣都保持纯粹的脆嫩。

作为早茶“一荤一素”搭配哲学的经典体现,牛百叶常以白灼形式呈现。滚烫的高汤中三秒涮烫,恰好锁住其水分与弹性,出锅后淋上一勺蒜蓉辣椒酱,辛辣的刺激与牛百叶的清爽形成奇妙平衡,既唤醒了沉睡的味蕾,又不显油腻。这种搭配暗合岭南饮食“浓淡相宜”的智慧,荤食的醇厚与辣酱的鲜香相互成就,成为早茶桌上唤醒清晨的绝佳选择。

白灼牛百叶关键技法:三秒沸水涮烫是保持脆嫩的核心,过长会导致肉质紧缩;搭配蒜蓉辣椒酱不仅能中和腥味,更通过辛辣激发牛百叶深层鲜味,形成“脆-辣-鲜”的三重味觉层次。

经典茶点系列五

流沙包

流沙包作为广府早茶的经典包类点心,是陶陶居等传统茶楼的必吃之选,其独特的感官体验与文化意涵共同构成了岭南饮食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符号828。当轻轻掰开松软的面皮,温热金黄的咸蛋黄流沙便如岩浆般瞬间涌出,形成"金沙流淌"的动态视觉奇观,这种极具冲击力的呈现成为其吸引食客的首要特质1518。内馅以咸蛋黄与黄油为核心,通过"咸甜交织"的风味平衡带来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咸蛋黄的醇厚与黄油的奶香相互渗透,甜而不腻,咸鲜适口,展现了广式点心对味觉层次的精妙把控。

工艺密码:流沙包的细腻质感源于"蛋黄蒸制碾碎+黄油打发"的传统工艺。制作时需将咸蛋黄蒸熟后碾成细沙状,与软化的黄油充分打发,这一过程既要确保蛋黄颗粒的均匀分布,又需保留黄油的乳化质感,从而形成切开后能"流动如沙"的独特状态。这种对温度与比例的精准把控,体现了广式点心"粗料精作"的制作哲学。

除了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流沙包还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寓意。其流淌的内馅象征"财源滚滚",尤其在新年等节庆场合,成为人们祈求来年富足的吉祥食品,使这道点心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更成为传递民俗情感的文化载体18。

凤爪

作为广府早茶的经典茶点,凤爪与虾饺、烧卖、叉烧包并称为“早茶四件套”,其在岭南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以泮溪酒家为代表的老字号茶楼,更将其列为必点茶点之一,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凤爪的魅力核心在于酥烂与酱香的平衡。经“先炸后蒸”工艺处理后,其外皮呈现出独特的“褶皱如虎皮”形态,内里肉质则达到“一抿即化”的软糯口感。这一经典口感的形成,源于对胶原蛋白结构的精准破坏:高温油炸使鸡爪表皮迅速脱水收缩,形成密集褶皱,同时打开胶原蛋白分子间的交联键;后续蒸制过程则通过持续湿热作用,将大分子胶原蛋白水解为易于咀嚼的小分子明胶,最终实现外皮弹韧与肉质酥烂的层次对比。

除了味觉体验,凤爪在岭南文化中还承载着“抓钱”的吉祥寓意,其弯曲的形态被视为“招财纳福”的象征,成为节庆与日常早茶中兼具美味与彩头的代表性茶点。

工艺解析:豉汁蒸凤爪通过“油炸起泡后蒸制”的关键步骤,既保留了酱汁的浓郁渗透,又确保肉质达到酥烂而不失形的状态,成为平衡口感与风味的典范。

豉汁凤爪作为凤爪家族的主流品类,以黑豆豉、蒜蓉、蚝油调制的酱汁赋予其咸香微辣的复合风味,与软糯肉质形成完美融合,展现了广式茶点“粗料精作”的烹饪智慧。

蛋挞

蛋挞作为广式早茶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甜品,其地位如同“一盅两件”文化中的甜蜜注脚。在早茶的咸鲜主调中,蛋挞以其独特的口感层次成为不可或缺的味觉平衡者3。

从视觉特征来看,标准广式蛋挞表面通常带有深浅不一的焦糖色焦痕,这是蛋液在高温烘烤下发生美拉德反应的典型标志,亦是其风味形成的关键视觉信号。这种焦痕不仅赋予蛋挞焦糖般的复合香气,更与内部嫩滑的蛋液形成鲜明的口感对比——外皮酥松层次分明,内馅香甜细腻,冷热食用皆有风味25。

风味核心:广式蛋挞的味觉魅力源于“三重碰撞”——酥皮的黄油香、蛋液的奶香与焦糖的微苦感相互交织,在口腔中形成甜而不腻的平衡态,使其成为跨越年龄层的早茶必点甜品。

作为早茶菜单中“经典茶点系列”的固定成员,蛋挞的出现频率与叉烧包、虾饺等咸点不相伯仲,既可以作为茶点序列的收尾甜品,也可单独搭配普洱或红茶,以茶香中和其甜腻,展现广式饮食“浓淡相宜”的搭配智慧。

文化故事

十三行时期的信息交流中心

清代广州“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催生了十三行作为全球商贸网络核心节点的繁荣景象。明清禁海政策下,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珠江三角洲与韩江平原的商品性农业迅猛发展,世界各地商贾云集于此,形成“货通四海,利达三江”的商贸格局2。这种商贸集聚催生了对专业信息交流空间的需求,而茶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演变为兼具商业功能与文化属性的“信息枢纽”。

作为十三行时期商业社交的产物,广州第一间现代化茶楼“三元楼”的诞生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打破了传统食肆的单一餐饮功能,构建起“以茶会友、以茶议事”的新型商业空间4。此后,福来居、贵联升、陶陶居、莲香楼等知名茶楼相继兴起,形成“十三行畔茶楼密,每日商情早午间”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茶楼多毗邻商埠码头,内部设有雅间、散座等不同规格的交流区域,既满足行商与外商的私密洽谈需求,又为行业信息的公开流转提供平台1。

信息交易的潜规则在茶楼文化中表现为“茶钱=信息费”的隐性契约。商贾名流通过点茶、续水等仪式性消费,将商业情报的交换嵌入日常饮食场景。一盅普洱的冲泡时长可能对应一笔订单的议价过程,两件点心的选择或许暗含市场供需的暗号,这种“饮食即交易”的模式,使茶楼超越物理空间范畴,成为岭南商业智慧的编码与解码场所。

在陶陶居的酸枝圆桌旁,行商可能用广彩瓷碗的纹饰暗示丝绸价格波动;莲香楼的虾饺蒸笼揭开时,外商或许已通过“一盅两件”的品尝顺序读懂茶叶关税调整的信号。这种将商业信息转化为饮食符号的交流方式,既适应了清代外贸监管的制度环境,又体现了岭南文化“务实灵活”的特质5。茶楼作为信息中介的独特价值,不仅加速了茶叶、瓷器、丝绸等大宗商品的全球流通,更推动岭南商业文化形成“开放—吸收—创新”的演进逻辑——正如粤菜通过融合中原菜、西方菜、东南亚菜精华而自成体系,十三行茶楼也成为不同文明商业规则的融合试验场,最终孕育出具有海洋文明特质的商贸伦理6。

十三行博物馆藏的清代广府人家宴通草画,生动再现了这种信息交流场景:画中身着长袍马褂的行商与金发碧眼的外商围坐八仙桌,桌上的功夫茶具与西式银刀叉并存,杯盏交错间完成的不仅是饮食消费,更是全球贸易网络的神经突触传递10。当早茶从“果腹之需”升华为“信息之桥”,岭南商业文化便在氤氲茶香中完成了从“地域传统”到“全球范式”的蜕变。

陶陶居(第十甫路店)百年老字号茶楼,以“早茶界顶流”著称,虽非典型园林建筑,但其骑楼式外观与红木桌椅仍承载着广府传统韵味。必点叉烧酥(酥皮层次分明)、流沙包(咸蛋黄流心细腻),地铁1号线黄沙站B口步行5分钟即达28。

二、创新网红类:传统茶点的年轻化表达

点都德(多家分店)作为创新早茶代表,以“红米肠”颠覆传统肠粉形态——外层红米皮包裹鲜虾与脆网,口感层次丰富。另有“金莎海虾红米肠”等升级款,将咸蛋黄碎融入馅料,成为年轻食客打卡地标30。

宋·SONG Cafe主打“新派粤式茶点”,代表作为黑松露虾饺:传统虾饺皮中加入墨鱼汁呈黑色,内馅混合黑松露碎与整只虾仁,菌香与海鲜味融合,适合追求尝鲜体验的游客19。

沙河粉村以非遗技艺传承为特色,设立沙河粉体验馆,可直观观看“石磨米浆→蒸制→刮粉”全过程。推荐现制沙河粉搭配牛腩,米香浓郁且口感弹牙,人均消费50元左右,适合亲子或文化体验需求26。

三、社区街坊类:藏在巷弄里的地道风味

此类店铺多为本地人日常光顾,性价比高且烟火气浓厚,是体验“老广式早茶”的精髓所在。

  • 吴财记面家(大同路店):虽以云吞面闻名,但其早茶时段的竹升面搭配虾饺,堪称“极简主义早茶”。竹升面经传统竹竿压制,劲道弹牙,云吞内虾仁饱满,人均30元即可饱腹30。
  • 银记肠粉(上下九店):作为“广式肠粉天花板”,布拉肠粉皮薄如纸,淋上秘制豉油,搭配艇仔粥(“靓仔”的经典搭档),是街坊早餐的标配28。
  • 南信双皮奶(第十甫路店):以双皮奶、姜撞奶收尾早茶,奶皮醇厚,甜度适中,是老广“一盅两件”后的传统甜品选择28。

四、隐藏菜单与本地“黑话”指南

  • 必点隐藏款:广州酒家的“马拉糕”堪称经典,采用古法发酵,糕体蓬松带有焦糖香,需主动询问服务员点单;泮溪酒家下午茶时段的“咸煎饼”外脆内软,搭配普洱茶最佳20。

本地“饮早茶”黑话速查

  • “靓仔/靓女” :并非称呼服务员,而是指代白粥(“靓仔”)或白饭(“靓女”),是老广简化点餐的幽默表达。
  • “一盅两件” :早茶核心仪式,指“一壶茶+两点点心”,体现广府饮食“少而精”的哲学。
  • “叫号” :部分老字号仍用粤语喊号(如“三号台,虾饺一笼”),听不懂可出示叫号单给服务员。

体验贴士:传统茶楼多实行“先茶后点”,入座后先选茶(菊普、普洱去腻,铁观音清香),再勾选点心纸;社区店无需讲究礼仪,直接到档口自选即可,更显随性自在。

结语

文化价值与现代传承

广式早茶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以食为媒”的社交功能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更在当代传承中通过创新与融合展现出“活化石”的生命力,深刻呼应着“得闲饮茶”的慢生活哲学。

以食为媒:社交仪式与生活哲学的承载

早茶将饮食行为升华为社交艺术,“得闲饮茶”的日常邀约背后,是岭南人重视情感联结的生活智慧。无论是亲朋好友围坐“一盅两件”的闲谈,还是商务伙伴在茶香点韵中的沟通,早茶场景构建了松弛有度的社交空间,承载着代际记忆与文化认同。这种“慢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更显珍贵,成为平衡生活节奏、维系人际关系的文化纽带829。

精益求精: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的坚守

广式早茶的精致化追求在技艺传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项核心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沙河粉传统制作工艺(第五批)、粤菜烹饪技艺(第六批,广州市申报),其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以沙河粉为例,第五代传承人区又生遵循“真八道”工序(选米、浸米、磨浆、调浆、蒸制、揭皮、晾凉、切条),并创新开发五色沙河粉、日式手卷沙河粉等30余款新河粉菜式;第六代传承人黎炳玲每日手工制作两百多张河粉,延续百年工艺精髓262732。粤点大师罗坤开发的“生雪梨果”等象形点心,更将技艺与美学融合,展现“贵在精”的追求5。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

当代早茶传承呈现“守正创新”的鲜明特征。政策层面,广东推动“粤菜师傅工程”,开发21个培训标准,培训38.93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81.58万人,打造587个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构建起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1。企业层面,老字号与新品牌协同发力:泮溪酒家以园林建筑与“点心状元”团队延续传统,广州酒家通过复原“南越王宴”再现历史饮食文化;创新茶点如红米肠、黑松露虾饺则融入现代口味,分子料理技术亦被应用于传统茶点改良91920。文化体验创新更拓展了早茶边界,“早茶+粤剧”等沉浸式场景让食客在品味点心时感受岭南艺术魅力,实现文化多维传播。

核心价值启示:广式早茶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递。从非遗技艺的“真八道”工序到“早茶+”的跨界融合,其以开放包容的特质回应时代需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作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广式早茶既保留着“一盅两件”的传统智慧,又通过技艺创新、产业融合与场景再造,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这种“坚守本味而不固步自封”的传承路径,正是其跨越百年仍具生命力的核心密码。

艇仔粥

艇仔粥作为广式早茶中最具市井烟火气的粥品代表,其诞生与珠江三角洲的水上游民——疍民的生活智慧密不可分。旧时珠江荔枝湾一带,疍家妇女以小艇为家,为往来游客提供现煮的渔家粥品,这便是艇仔粥的雏形。关于其起源,民间流传着两个动人传说:一说清代有位叫金水的疍家女孩,为救治重病父亲,得仙女指点以鱼虾粥售卖筹钱,其"先炒后冲"的技法流传至今;另一说则讲述家道中落的西关阔少在荔枝湾以小艇卖粥,将叉烧、鱼片、海蜇等配料与滚烫粥底现冲现吃,创造出这道"一弯"(行内术语)名品425]。

配料哲学:十三样食材的味觉交响传统艇仔粥讲究"鲜、香、脆、滑"四重口感,标配十三样配料:生鱼片需选用0.3mm薄切的鲩鱼肉,经冰水浸泡保持弹牙;烧鸭丝要取胸脯部位,皮脆肉嫩;海蜇丝需用陈年海蜇,焯水后冰镇去除涩味;油炸花生需用红衣花生低温慢炸,保留酥脆;浮皮(炸猪皮)则要提前用清水浸发,吸饱粥底汤汁后呈现海绵般的吸味特性2627。这些配料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遵循"生熟分开、脆软互补"的原则:生鱼片、鲜虾等用滚烫粥底现场烫熟,保持鲜嫩;油炸物(花生、油条)最后加入,维持酥脆,形成层次分明的味觉体验。

工艺密码:猛火攻粥底,文火养米香艇仔粥的粥底制作堪称岭南粥品工艺的典范。选用早造籼米与晚造粳米按3:7配比,浸泡30分钟后以猛火煮至米粒开花,再转文火慢熬45分钟,期间需用长勺持续搅拌防止糊底,使粥底达到"绵密如绸、米水交融"的状态。而"现点现冲"的独特上菜方式更显匠心——将生料与熟配料分层置于碗中,当着食客面淋入滚烫粥底,瞬间激发食材鲜味,这与北方粥品"一锅煮"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2829]。

煎堆

作为岭南节庆饮食的象征,煎堆以"金黄如满月,酥脆甜香"的特质,承载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民俗寓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煎馆",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馈亲友者也",可见其在岭南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031]。

食材配比的黄金法则传统煎堆的粉皮制作需严格遵循"三粉二糖一水"的配比:500克糯米粉中加入100克粘米粉增加脆度,150克冰片糖溶于350毫升热水制成糖水,揉成软硬适中的粉团。馅料则采用"三香合一"配方——炒香的花生碎、芝麻与椰蓉按2:1:1混合,加入麦芽糖提升粘性,形成甜而不腻的内馅3233]。这种配比既保证了煎堆油炸后的膨胀度,又避免了过度甜腻,体现了岭南饮食"甜咸平衡"的智慧。

油炸四阶段的火候控制煎堆的酥脆口感源于对油炸过程的精准把控,分为四个阶段:初炸(120℃,3分钟)使粉团定型;膨发(150℃,5分钟)通过水蒸气使内部形成空心;上色(180℃,2分钟)让表皮产生美拉德反应;复炸(200℃,30秒)形成金黄酥脆的外壳。期间需用长筷子不断翻转按压,确保受热均匀,最终使生坯膨胀至原体积的2-3倍3435]。这种复杂工艺使得煎堆在过年时"人有我有",成为岭南人传递祝福的美食载体。

实用信息补充

2025年最新早茶趋势

根据美团《从消费看发展:粤式茶点数据观察》,2025年广东早茶市场呈现三大新趋势:一是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3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64%,推动黑松露虾饺、榴莲肠粉等创新点心销量增长37%;二是非遗技艺年轻化,莲香楼等老字号推出"非遗手作体验课",年轻人参与度同比提升2.3倍;三是跨界融合加速,如白天鹅宾馆将满族萨其马改良为榄仁萨其马,融入早茶菜单3637]。这些趋势既体现了早茶文化的传承韧性,也展示了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

隐藏茶点文化密码

早茶点心中暗藏诸多文化符号:虾饺的13道褶象征"月满团圆",叉烧包的三瓣裂口寓意"笑口常开",马拉糕的蜂窝气孔对应"步步高升"。而"叩手礼"的由来更与乾隆微服私访有关——臣子以手指轻叩桌面代替跪拜,演变为今日茶桌礼仪3839]。这些细节使早茶超越饮食本身,成为岭南文化的活态载体。

经典茶点系列补充图片

干蒸烧卖

叉烧包

豉汁蒸凤爪

流沙包

肠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月圆情浓手作时!这场中秋亲子非... 秋色如画,月满情浓。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亲子非遗手工月饼制作”活动在岳阳爱尔眼科医院五楼温馨上...
十里风干鸡:得天独厚的产地环境... 元宝: 引用 8 篇资料作为参考 《十里风干鸡,美味的秘密是什么?》_禽蛋肉类_什么值得买...
“想吃月饼,又担心长胖” ?这... 当当当~中秋佳节到,又到了各位品鉴月饼的时候,看着琳琅满目的货架,从传统五仁到网红小龙虾月饼,每个都...
做湖北风干鸡,别蒸着吃了,太油... 做湖北风干鸡,别蒸着吃了,太油腻,教正确做法,越嚼越香吃不腻 引用 8 篇资料作为参考 风...
不比包装比内“馅” 工人大食堂... 鞍钢食堂制作月饼已有多年历史,从最初作为职工福利发放,发展到进入超市面向社会销售。以鞍钢机关楼大白楼...
“苏超”赛场“丰”味浓!展位烟... 10月5日,苏超淘汰赛徐州对阵泰州的赛事在徐州奥体中心燃情开赛,博览中心“苏超”第二现场的丰县展位前...
低糖低油“蒸”健康!这块金华月... 中秋吃月饼,那你吃过婺式月饼吗?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金华人不知道,他们爱吃的米月饼其实是金华原创。源...
原创 非... 缙云烧饼也叫轩辕饼,因采用特殊工具“饼桶”烤制而成,又被称为“桶饼”。 01 起源发展 关于缙云烧饼...
国庆家宴:大厨教你4道佳肴,荤... 导读:国庆家宴:大厨教你4道佳肴,荤素搭配营养好,避免吃预制菜! 国庆佳节,本是举家出游、共享欢乐的...
炒猪肝虽然简单,但要掌握技巧,... 经常有人炒不好猪肝,总是把猪肝炒的又老又硬,并且腥味也很重,那么到底该怎么炒猪肝呢? 炒猪肝虽然简...
《读者》杂志多元“触角”唤醒全... 中新网兰州10月5日电 (记者 闫姣)中秋月圆邂逅国庆华诞,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兰州市,多款融入当地历...
鱼去腥味用什么调料?掌握这6组... 夏夜大排档的烟火气里,总少不了一盆油亮红润的酸菜鱼。当老板掀开锅盖的瞬间,酸香裹着椒麻直冲鼻腔,食客...
【滋味】双重满足感,教您来做藕... 炸至焦香松脆、肉香四溢的藕夹和淋上糖醋汁、酸甜交织的藕夹,你更喜欢哪一种? 今天,就教大家做 藕夹两...
原创 三... 白酒迎来“轻”时代!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近日,古井贡酒·年份原浆轻度古20惊艳亮相...
潮汕老师傅的炸肝花秘籍,酥脆关... 猪网油这东西,菜场肉摊提前订才有,新鲜展开像半透的纱布,铺砧板上等着。鸡肝或者猪肝都行,别切太薄,硬...
一天中吃月饼的“最佳时间”,原... 国庆前的小编: 鸡排哥演我的工作状态 自制网络梗图 中秋前的小编: 马不停蹄为您带来一波仪式感 ...
1块月饼=4碗饭?月饼和它不建...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传统习俗,月饼虽美味,但因其具有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特点,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不可忽...
浔阳萝卜饼:一碟金黄里的江湖味... 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浔阳古城,晨雾未散时,街巷里最先醒来的总是那一缕油香——萝卜饼在铁锅上滋滋作响的...
第四采油厂开展“巾帼巧手•月满... 中秋将至,月韵渐浓。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组织对基层职工的关怀关爱,近期,第四采油厂工会组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