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风拂过武威城头,吹动了满街柳梢,也吹亮了小吃摊上盛满凉皮的青花大碗。清晨六点,面坊里的老师傅已经蒸好了第一笼面皮,蒸汽氤氲中,一张张透亮如玉的凉皮被熟练地揭起,叠成小山——这不是普通的小吃,这是丝路古道上传承千年的清凉滋味。
武威凉皮之美,首在形态。上好的凉皮薄如蝉翼,却韧而不破,提起来能透光见影。老师傅操起锃亮的长刀,"铛铛"几声,便将整张面皮切成宽窄均匀的银丝,落入青花碗中,如白云堆雪,似玉缕织锦。搭配金黄的面筋块、翠绿的黄瓜丝、鲜红的胡萝卜丝,再点几滴深褐色的香醋,一碗凉皮端上桌,俨然一幅写意小品。
武威凉皮的调味最见功夫。蒜水须用新蒜捣泥,兑入凉开水,得其辛而不燥;油泼辣子要选用甘谷辣椒面,菜籽油烧至八分热,"刺啦"一声泼出满堂香;醋要武威本地酿造的陈醋,酸中带甘,醇厚不刺喉。
最地道的吃法是将所有配料拌匀,让每根凉皮都裹上红亮的辣油。入口先是酸辣开胃,继而面皮的麦香、配菜的清甜、蒜香的辛辣层层绽放,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盛夏时节,一碗下肚,额角微微冒汗,浑身通透清凉,实为消暑圣品。
武威凉皮的制作堪称艺术。须选用河西优质小麦粉,加盐水和面,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洁如玉。醒面后,将面团置于清水中慢慢揉洗,直至洗出淀粉浆,剩下的便是面筋。淀粉浆静置沉淀后,倒去清水,留下的粉浆匀匀浇在蒸屉上,旺火一分钟即成面皮。而洗出的面筋则上笼蒸熟,切成小块,吸饱料汁后尤具风味。
在武威,凉皮早已超越小吃范畴,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清晨,上班族会匆匆打包一份;正午,学生三五成群围坐分食;傍晚,老人慢条斯理地品评各家调味高低。最有意思的是武威人评点凉皮的标准:面皮要透亮弹牙,辣子要香而不燥,醋要醇厚回甘,蒜味要足却不留口气。
如今,武威凉皮已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走向远方。兰州、西安乃至北京都能见到"武威凉皮"的招牌。真空包装技术的成熟,让这份美味得以跨越千里。不少游子返乡,总要先去吃一碗地道的凉皮,离乡时又带上几份真空包装的,以慰思乡之情。
夜幕降临,武威城灯火初上。遍布大街小巷的凉皮摊前,食客依旧络绎不绝。老师傅手上的刀声不绝于耳,老板娘熟练地调配着各色调料,食客们吃得额头沁汗,满面春风。
一碗凉皮,千年滋味。它不仅是武威人舌尖上的故乡,更是丝绸之路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碗酸辣咸香之中,蕴藏着河西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武威最动人的烟火气息。却满面春风。
一碗凉皮,双色滋味。这黑白相间的美味,不仅是武威人舌尖上的故乡,更是丝绸之路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碗酸辣咸香之中,蕴藏着河西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武威最动人的烟火气息。